北理工學子參加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亞太地區(qū)賽
發(fā)布日期:2017-05-02 供稿:法學院 邵美琪 攝影:邵美琪
編輯:于璐 審核:張愛秀 閱讀次數(shù):2017年4月18至21日,在學校和學院的組織支持下,北理工法學院學生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參加了2017年曼弗雷德?拉克斯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亞太地區(qū)賽。該模擬法庭競賽是國際空間法學會主辦的、以英語為比賽語言的國際性模擬法庭賽事,為國際空間法領域最高水平的賽事。
競賽組委會通過對30多支報名參賽隊伍的書狀進行選拔,共選取了20支來自亞太地區(qū)不同大學的代表隊進入了本次亞太地區(qū)賽,其中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韓國崇實大學、印度國立大學法學院、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等。本次比賽的案例是關于月球設施以及退出外空條約的問題,涉及月球自然資源開采、月球大氣探測和外空3D打印、空間物體碰撞責任等前沿科技以及國際空間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
北理工代表隊由法學院楊寬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本科生邵美琪、蔡凡、李怡然為隊員。通過賽前幾個月的艱苦準備,北理工代表隊順利通過了本次競賽的書狀審查和選拔,獲得參賽資格。本次亞太區(qū)比賽分為兩輪,依照參賽隊伍的書狀和初賽庭辯總分排序,排名前四的隊伍進入半決賽。初賽階段,北理工代表隊分別對陣新加坡國立大學、印度國立大學法學院、印度班加羅爾大學、韓國崇實大學代表隊。比賽是激烈的,結果亦是殘酷的。最終,印度國立大學法學院、印度班加羅爾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代表隊晉級半決賽,北理工代表隊以及中國大陸院校代表隊均未能進入四強。
本次比賽前,指導教師和參賽隊員認真準備數(shù)月,特別是良鄉(xiāng)校區(qū)的兩名隊員每周都抽出課余時間到中關村校區(qū)空間法研究所參加培訓,并多次培訓到很晚。在同學們看來,雖然本次比賽并未最終獲獎,但經(jīng)過這次比賽的洗禮,同學們經(jīng)受了歷練、開闊了眼界,對于國際法和國際空間法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和認識。在比賽期間,同學們參加了競賽組委會舉辦的“Contemporary Issues in Space Law”的國際會議,對于當前國際空間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另外,此次比賽也加強了北理工和亞太地區(qū)其他大學法學院師生的交流和聯(lián)系,有利于保持北理工空間法學科競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空間法方向的人才培養(yǎng),吸取其他隊伍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并在以后的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附: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比賽隊員蔡凡小結:
準備了近三個月的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比賽就這樣畫上句點?;叵肫饋恚?是一段既艱難又收獲滿滿的經(jīng)歷。作為后加入的成員,面臨的挑戰(zhàn)是要在短期內(nèi)去熟悉案件,了解一門陌生的法律,并且把握到案件的核心爭議焦點及其所反映出的法律問題。但認識和思索對于我來說完全陌生的外空法問題,如外空的法律地位、資源探索與利用的合法性,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在團隊合作中,大家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交流、探討、思考并最終找到解決方案,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經(jīng)歷。
亞太賽區(qū)的比賽,集合了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優(yōu)秀的法學生們,如印度,韓國和香港地區(qū),大家用通行的語言去探討國際空間法問題,與其說是比賽,不如說是學習的過程,在和他人的競爭中,開闊自己的視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不斷的進步與發(fā)展。
在這樣一個跨區(qū)域的比賽中,我們看到自身與其他國家學生的差距,首先是語言,無障礙的、流暢的、自信的用英語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是關鍵,對于我們這些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只有更加努力,對于自己的觀點有著更全面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彌補這一缺陷。除此之外,對案件事實、問題應當再如何熟悉也不為過,脫稿上臺,與法官進行直接的交流。參加這樣全英文、陌生領域的比賽,壓力、難度再所難免,盡管有缺憾,但比賽準備過程中自身邏輯思維和法律適用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收獲!